一、严重过敏反应的处理
(一)严重过敏反应的分级标准
严重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在接触过敏原后突发的、严重的、可危及生命的全身性过敏反应。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快速出现威胁生命的呼吸系统或/和循环系统问题,大部分情况下会出现皮肤黏膜系统症状。因10%~20%的过敏反应没有皮肤体征,所以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的识别延迟。严重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因部分严重过敏反应可无循环系统障碍,则可能导致肾上腺素的延误使用。
(二)严重过敏反应的抢救流程
1.立即脱离过敏原:立即停止接触并移开可疑的过敏原或致病药物。如患者在静脉用药时出现过敏反应,换掉输液器和管道,不要拔针,继续置换上0.9%氯化钠注射液快速滴入。
2.高流量吸氧;
3.体位:根据情况将患者处于最佳体位:以呼吸症状为主者坐位,抬高下肢;以循环症状为主者平卧位,抬高下肢;避免任何突然的体位改变;
4.首选肾上腺素
(1)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是分秒必争的。2014年欧洲变态性反应与临床免疫学会(EAACI)发布《严重过敏反应诊疗指南》,推荐肌注肾上腺素为一线救治措施,一旦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应第一时间给予肾上腺素。
(2)肾上腺素最佳使用方式是大腿中外侧肌肉注射。药品1:1000肾上腺素注射液(规格1ml:1mg),剂量按0.01mg/kg计算,成人最大剂量为0.5ml(0.5mg)。
(3)极危重患者,如收缩压0~40mmHg,或有严重喉头水肿征象的患者,应该静脉给予肾上腺素。药品1:10000肾上腺素注射液,配制:取规格为1ml:1mg的肾上腺素注射液1ml,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稀释10倍,具体剂量见下表。
特别提醒1: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吸收较慢,6~15分钟后起效。国外皮下注射法早已寿终正寝,希望国内再也见不到这一用法。
特别提醒2:静脉应用肾上腺素的患者需要全程监控心电图、血压、脉氧,以防发生高血压危象及心室颤动。
5.液体支持:循环系统不稳定的患者,既需要肾上腺素又需要液体支持。因为如果没有有效地循环血量,肾上腺素是无效的,可以用晶体或胶体溶液,通常为0.9%氯化钠注射液。起始量为10~20分钟内输入20ml/kg,必要时可以重复使用。如果输液量超过40ml/kg要考虑多巴胺或肾上腺素等升压药支持。
6.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
(1)糖皮质激素:严重过敏反应时糖皮质激素不能挽救生命,不应作为初始或唯一治疗。吸入激素可用于治疗气道粘膜水肿引起的气道阻塞。早期大剂量静脉输注糖皮质激素可能降低晚期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如氢化可的松(200~400mg),但是不应该把皮质激素作为严重过敏反应的一线治疗。激素起效不够快,尚未充分证实其能否降低迟发反应的危险。
(2)抗组胺药:可静脉或肌注给予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和氯苯那敏,以缓解皮肤的相关症状。
特别提醒1:激素与抗组胺类药物不能预防炎症介质的释放,对严重过敏反应的初始症状体征无作用或作用非常轻微,无法缓解危及生命的上气道或下呼吸道阻塞、低血压或休克,最终无法挽救生命。
特别提醒2:国内常用的抗组胺药为异丙嗪。但是,异丙嗪可致2岁以下儿童呼吸抑制甚至死亡,故2岁以下儿童应禁用。
特别提醒3:国内外指南均未推荐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用于严重过敏反应和心肺复苏的抢救;只有高血钾、低血钙或钙通道阻滞剂中毒时,钙剂治疗才有效,其他情况均不用钙剂治疗。
7.总结
(1)严重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可能在没有循环休克的情况下发生,也可无典型皮肤表现;
(2)肾上腺素是严重过敏反应唯一的一线治疗药物,首选肌肉注射,部位为大腿中部外侧,剂量为0.01 mg/kg的 1:1000原液,儿童不超过0.3 mg,成人剂量不超过0.5mg;
(3)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等为二线用药,不能取代肾上腺素的地位。
严重过敏反应抢救流程:
肾上腺素:一线用药
糖皮质激素:二线用药
抗组胺药:二线用药
吸入性短效β受体激动剂:二线用药
二、心肺复苏
1.心跳骤停(CA):是指心脏因一过性急性原因突然丧失有效的排血功能而致循环和呼吸停顿的临床死亡状态。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重要器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
2.心脏骤停的类型包括:
(1)心搏停止(AS)或称心室停顿:心脏大多数处于舒张状态,心肌张力低,无任何动作,ECG呈一直线;
(2)心室纤颤(VF):心室呈不规则蠕动。凡张力弱,蠕动幅度小者为“细纤颤”;张力强,幅度大者为“粗纤颤”。前者ECG为不规则的锯齿状小波,后者波幅较大。
(3)心电机械分离(简称EMD):ECG仍有低幅的心室复合波,而心脏并无有效的搏血功能。3.心搏骤停的严重后果以秒计算:心脏骤停5~10秒意识丧失,晕厥;
3.心脏骤停后表现:心脏骤停15~30秒全身抽搐;心脏骤停45秒瞳孔散大;心脏骤停60秒自主呼吸逐渐停止;心脏骤停4分钟开始出现脑水肿。
4.预警:心脏骤停发生前应有效识别相关高危因素,如严重低氧血症、低血容量性休克、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严重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严重的心律失常( 如频发室早、短阵室速、多源性室速、R on T现象) 等,并及时干预,能够有效避免心脏骤停的发生。
5.识别:对于无心电监护且突发意识丧失的患者,应即刻启动心脏骤停的识别流程。通过检查患者颈动脉搏动判断是否存在心脏骤停。识别时间应不超过10秒,以避免心肺复苏的延迟。对于已有多参数监护的患者,在多参数监护连接良好的情况下,当提示患者心脏骤停,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6.高质量胸外按压动作要点:
Ø 部位:掌根部位于患者胸骨中线与两乳头连线交点或胸骨下半部
Ø 姿势:双手交叠,肘关节伸直,双上肢与患者水平面垂直
Ø 深度:5~6 cm (将患者置于硬质平面上)
Ø 频率:100~120次/min
Ø 回弹:避免倚靠患者胸廓,保证胸廓充分回弹
Ø 减少按压中断
7.建立高级人工气道:对于采用简易呼吸气囊就可以进行有效通气的患者,可不必过早建立高级气道。若需气管插管,选择有经验的医师采用最熟练的方式完成,争取因建立人工气道而导致按压暂停的时间少于10秒。对于困难气道,可选择声门上装置或环甲膜穿刺,而避免因反复尝试导致的按压中断时间过长。
8.简易呼吸球囊:如果成人患者有脉搏,每5~6秒给予1次呼吸(10~12次/分);如果没有脉搏,使用30:2的比例进行按压通气;如果建立了高级气道,可以每6秒钟进行一次人工通气;如果患者尚有微弱呼吸,应注意挤压球囊的频次和患者呼吸的协调,尽量在患者吸气时挤压气囊,避免在患者呼气时挤压气囊。
9.电除颤和电复律适应症: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
10.早期电除颤理由: ①心脏骤停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 ②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 ③未行转复室颤数分钟内就可能转为心脏停博。 ④成功除颤的机会转瞬即逝 ⑤基本CPR技术并不能将室颤转为正常心律。
11.电除颤:有除颤指征尽早除颤,避免因准备除颤而中断胸外按压,可使用粘贴式电极板以减少按压中断,电除颤后立即继续胸外按压。
12.CPR有效的指标:脉瞳口唇压神呼
①脉搏恢复:患者双侧颈动脉的搏动恢复表明患者自主循环恢复。②瞳孔反射正常:患者双侧瞳孔由大逐渐缩小,而且对光反射存在。③口唇红润:患者口唇以及甲床的颜色由紫绀逐渐转变为红润。④ 测量血压:收缩压大于60mmHg以上。⑤神志恢复正常: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后,处于昏迷状态,呼之不应、意识丧失,自主循环建立和恢复后,神志逐渐苏醒,四肢可指定活动。⑥恢复自主呼吸:患者恢复自主呼吸、胸廓有起伏,而且经鼻腔有气流呼出。
心肺复苏流程图
三、急性肺栓塞
1. 急性肺栓塞:是由各种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呼吸功能和肺循环功能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具有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的特点,在心血管致死病因中位列第三,仅次于冠心病与脑卒中。
2. 典型临床表现:
3.分类:
4.危险分层:
低危险PTE:血压正常,无右心功能不全;
次大面积PTE:血压正常,出现右心室功能不全;
大面积PTE:右心功能不全,低血压,心源性休克。
5. 实验室检查
(1)动脉血气分析:多数患者的动脉血的氧分压<80 mmHg,二氧化碳分压呈下降趋势。
(2)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肺栓塞时会升高,若其含量低于500 μg/L,则基本可排除肺栓塞诊断。
6. 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CT肺动脉造影、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RPA)、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肺动脉造影(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心电图。
7. 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严密监护,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心电图及血气的变化。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以免深静脉血栓脱落。
(2)药物治疗:抗凝治疗、溶栓治疗
(3)手术治疗:急性肺栓塞取栓术、外科血栓清除术、经皮导管介入术。
四、急性心肌梗死
1.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常伴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是冠心病的严重临床类型。
2.急性心肌梗死典型症状: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的压榨性疼痛,通常超过10~20 min,可向左上臂、下颌、颈部、背或肩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可发生晕厥。含服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
3.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根据第四版全球心肌梗死定义标准,急性心肌梗死诊断1 + 1模式:心肌酶学标志物(cTn)升高,伴下列至少1项:
① 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
② 心电图出现新的心肌缺血变化;
③ 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
④ 影像学证据显示新的心肌活力丧失或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
4.心电图检查: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诊断的关键步骤。典型的STEMI早期心电图表现为ST段弓背向上抬高(呈单向曲线)伴或不伴病理性Q波、R波减低。超急期心电图可表现为异常高大且两支不对称的T波。首次心电图不能明确诊断时,需在10~30分钟后复查。
5.肌钙蛋白升高不一定是急性心肌梗死:2012年全球急性心肌梗死统一定义更进一步对肌钙蛋白水平升高的临床意义做了说明:肌钙蛋白水平升高仅能代表心肌细胞损伤,而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急性破裂或侵蚀,血小板激活,继发冠状动脉血栓性阻塞,引起心肌缺血、损伤或坏死,仅仅是心肌细胞损伤的众多原因之一。
6.急性心肌梗死分为5型:自发型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氧供失衡型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型急性心肌梗死、PCI相关性急性心肌梗死、CABG 相关性急性梗死。
7.心肌细胞损伤的原因众多,具体如下:
8.患者出现胸痛,怀疑急性心肌梗死: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心电监测,10分钟内完善心电图,尽快查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联系心内总住院13974511324,密切注意胸痛情况。
五、其他
(一)休克
1.休克的病因及治疗要点:
2.休克的紧急处理:把握好病因治疗、脏器支持、休克复苏这三个核心环节。在休克早期,应立即评估和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水平、呼吸、循环状态(包括血压、心率和外周灌注);同时,针对引起休克病因进行治疗是最为根本的措施。
3.休克复苏:通气支持、容量管理、合理用药这三步非常关键。
4.液体复苏:晶体液作为首选;晶体液中首选乳酸钠林格(等张液,平衡液)胶体可以用白蛋白,禁用人工胶体;对于失血性休克,由于丧失的主要是血液,因此液体复苏时注重补充血液成分以及凝血因子等,如浓缩红细胞 + 血浆 + 血小板;补液速度及量:目前没有定论,也没有规定的速度与量,建议根据复苏目标调整。

(三)高钾血症
1.高钾血症的处理原则: 停钾、抗钾、降钾、治疗原发病 4 个原则,注意心电、血清钾、血糖3 个要点。
2.停钾:即停止所有补钾医嘱。
3.抗钾:拮抗高钾造成的膜内外电平衡异常。
如果遇到紧急、严重高血钾,首选钙剂对抗K+的心肌损害,静脉注射葡酸钙可迅速降低K+对心肌细胞膜的兴奋作用,1~3min内起效,可维持30~60min。高钾合并心电图异常者应予葡酸钙静注以保护心肌。10%葡萄糖酸钙10ml静注,注射时间10~20min,如心电图无明显改善或再次出现异常,5min后可重复注射;应在心电监护下注射,用后复查心电图。
4.降钾:促进钾离开体内,使细胞外钾进入细胞内,常用为胰岛素 + 葡萄糖;另外,通过利尿,树脂交换,透析等,增加排泄。
①胰岛素10U+ 50% GS 50ml静注,注射时间5~15分钟,10~20min起效,静15min后可降低血钾0.6~1.0 mmol/L,最大效应出现在30~60min内,持续4~6h;胰岛素可促进细胞对钾的摄取,同时注射葡萄糖可防止低血糖。
②沙丁胺醇溶液20mg 雾化吸入,通常30min内起效,持续2h左右;10 - 20 mg沙丁胺醇雾化吸入能在 30 ~ 60 min内降低血钾浓度0.5 ~ 1.5 mmol/L。
③利尿剂:适用于高钾血症伴有容量负荷增加者;主要使用呋塞米、托拉塞米等襻利尿剂。
④钾结合剂: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聚苯乙烯磺酸钠(SPS)15~30g qd~bid口服和聚苯乙烯磺酸钙(CPS)10~30g bid~tid 口服。
⑤透析治疗:是处理严重高钾血症,尤其是终末期肾病(ESRD)已有血管通路患者的首选方案;血液透析较腹膜透析降钾效果更佳。
5.三点注意:
①必须连续心肺监护连续心电监护;
②应在开始治疗后 1~2 小时检测血清钾浓度;
③对于接受胰岛素的患者,无论使用或不使用葡萄糖,都应每小时检测 1 次葡萄糖,以监测是否存在低血糖。
(四)溶栓时间窗:
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6 h内;
2.急性ST抬高性心肌梗死:发病12小时内;对于发病早期的患者,即使转运时间非常短,立即溶栓策略也优于延迟急诊PCI,包括老年患者在内的高危人群在发病后120 min内溶栓治疗绝对获益大。
患者就诊延迟越长(尤其是发病3 h后),越应考虑转运PCI(而非首选溶栓治疗),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溶栓的临床获益会降低。对于发病时间12~24 h仍有进行性胸痛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STEMI患者,如果没有条件实施PCI且无溶栓禁忌,仍可以考虑溶栓治疗。
3.急性肺栓塞溶栓时间窗:溶栓的时间窗一般定为14天以内,最佳时间窗为症状出现后的48小时内。
六、湖南医药学院总医院快速反应小组
片区/院级快反划分
片区快速反应小组 | ||||
片区 | 负责科室 | 响应电话 | ||
诊疗区 | 第一住院楼 | ICU(负责9楼及以上) | 13787599751/ 63718 | |
麻醉科(9楼以下) | 15074561107/ 66007 | |||
第二住院楼 | 呼吸科 | 17378017367 | ||
第三住院楼 | 心内科 | 13974511324/ 61324 | ||
第四住院楼 | 发热及重症医学科 | 13787599390/ 63804 | ||
第五住院楼 | PICU(负责儿科) | 18166210297 | ||
神内脑血管重症医学科 | 13787559625/ 63806 | |||
第六住院楼 | 急诊科 | 13787599973/ 66736 | ||
门急诊楼 | ||||
非诊疗区域 | ||||
院级快速反应小组 | ||||
院级分组 | 负责科室 | 响应电话 | 负责区域 | |
第一组 | ICU | 13787599751/63718 | 成人院级快反启动按就近原则,两组启动不分先后 | |
第二组 | 急诊科 | 13787599973/66736 | ||
第三组 | PICU(负责儿科) | 18166210297 | 儿科相关区域 |
添加新评论